English

假如网络也有生命

2000-01-05 来源:中华读书报 □陆群 我有话说

我友郭良,一位纯正的中国式知识分子──勤奋、聪慧,也略带狡黠,在精研休谟哲学之余也涉猎网络文化,在一次品茗夜谈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从前有位富翁请了一个管家,这管家每天为主人到屋外一两里的井去打水,管家用的是两只水桶,其中一只水桶完美元缺,另一只水桶则有一条小裂缝,因此每次即使管家把两个水桶盛满,回到主人家亦只得一桶半水。那有缺陷的水桶过了一段时间,闷闷不乐,于是对管家说:“我感到非常不快,因为每天你打的水都从我身上漏掉一半,要不是你遭主人责备,就是要你多走几趟,我这样无用,为什么你还要用我?”管家于是在下次去挑水时请有缺陷的水桶看看,原来在路上只有它那边长满漂亮的鲜花,许多时候,管家都会采撷这些鲜花去点缀一下主人的房间令主人高兴。管家告诉水桶,就是因为见到它的问题,于是在路旁撒下些花种,后路旁便长满漂亮的鲜花。所以纵然水桶有它的缺陷,但一样能为世界带来价值,问题在于怎样去把它的可用之处发挥出来!

过了三天,转发故事的朋友再送一个电子邮件给我,他已把故事转发给二十八位朋友,其中有一半看后回复,有五位把故事再转发给其他朋友,其中三人回复说非常感谢他的故事,有一位不经常写电子邮件的朋友告诉他说,请不要把他的名字从其电子邮件分发名单内(disributionlist)删除。最令朋友感动的是收到一位陌生女士的电话留言,大概是朋友的朋友再转发出去的,这位女士在电话留言中提及她在过去数周内正在考虑结束她的生命,但当她读了这故事之后,她改变了她的看法,而萌死的念头亦打消了,她因此非常感谢我的朋友。想不到一封简单电子邮件的转发可救回一条人命!

这故事背后说明互联网及资讯科技实在隐藏着巨大力量,E-mail的力量足以让人起死回生。一方面现今信息是以乘幂的增长(exponential growth)方式传递,其速度与影响力非常深远;另一方面好的信息能帮助改善人类精神生活素质,但同时有毒信息也会像细菌般渗透,具有非凡破坏力,值得我们反思与探究!

让我们再来听听这样一个网上故事:1998年8月湖北孝感市16岁的少女张清仪因患血癌去世。病痛期间她依靠吟诗作赋,与网友上网交流作为消遣,她作为“温馨茶室”BBS的主持人,凭借清丽洒脱的文风和细腻温柔的爱心赢得了众多网友们的喜爱,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嗑血仙逝于键盘上。噩耗传来,网友们无不悲痛欲绝,纷纷在网上写作诗文悼念,随后又举办中国第一例、也可能是世界第一例网上葬礼,网络一时阻塞。在“星畔”网站还专门开辟了清仪的纪念主页,里面陈列大量清仪的诗文与照片,这个香消玉陨的故事在中国网络世界广泛传播,许多有影响的媒体也纷纷发表文章以示悼念。

然而所有善良人们的感情被无情地捉弄了,根本就没有什么少女去世,有的只是一个心理畸形、不断制造谎言、到最后一刻仍然自欺欺人的初中女生。她生活在一个自我想象的天地里,精心制造一个彻头彻尾的的“情感骗局”。由此它引发我们思考,互联网在给女性带来帮助的同时,你又应该怎样在与人分享信息时,承担责任与义务。

过去舆论与媒体控制着人们的信息来源与发布渠道,现在个人可以通过网络来自由地宣布自己的声音,只有在网络时代,个人才被赋予了真正的言论自由,个性才被真正地张扬出来。但如果我们过于陶醉网络技术带来的自由,而很少反思为此付出的代价,就会放松规范导致混乱无序,直至谎言、骗局流行。

美国也曾上演过一幕“性爱童话的惊世骗局”以“初尝禁果现场直播”制造轰动效应,然而却煽动了如此众多人的热情,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网络特有的盲动性与脆弱性,网络是一个自给自足的世界,必须有自己的游戏规则。或许我们对网络的技术性认识已经逐步深入,而对它的社会性与文化层面认识还只是刚刚开始,你千万“不要去伤害别人,也小心不要被伤害”。

互联网可以让你“足不出户”就“一网打尽天下”信息,但当网络信息泛滥到你不得不由迷狂而归于冷静时,又必须思考应该怎样作出甄别,电脑网络不过是让人与人的沟通大大方便了,它始终是一种工具、一种实现人类自身目地的技术与机械。你如果过度依赖它,其结果是网络自身不言自明的悖论:你把一切都给了它,你到头来却是一无所有!就象《网络惊魂》里的女主角,终日里沉浸在网络世界里,如同浮士德把灵魂交换给魔鬼以寻求欢乐,到头来蜕变为机器的奴隶,丧失一个人应具有的尊严与价值。

网络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掌握自身命运、张扬个性的机会,它也把自我治理、自主思考、教育后代、诚实经商以及同其他公民一起设计新生活中所应遵循的规则的责任交给了我们。网络不是一个简单的家,而是由上千个小家庭和社区自我营造、定义并设计的一种环境。对大多数人来说,上网是为了寻求新的精神享受,找到适合自己的宽松自由的虚拟社会,但权利与义务总是相辅相成的,个人要为自己的行动以及他们所创造的世界担负起更大的责任──这就是自由的代价。由此,一种“诚实、公开、有责任心,视名誉为生命的文化”应运而生。

今天的网络正处于茁壮成长的“青春期”,但它赖以成长的社会和文化土壤都远远称不上肥沃,而千百万使用者更是与它同样的年轻。网络文化学者胡泳曾睿智地指出:“在青春期这样一个迅速变化的时期,不妨进行深呼吸,仔细地审时度势,去克服躁动和迷狂。”掌握自己的命运,制定自己的准则,设计自己的生活,这是网络时代带给我们的观念,也将使我们与网络一同快步进入成年。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